(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固态硬盘的核心元器件是什么?当然是 NAND 颗粒了,它是固态硬盘存储数据的容器,也是固态硬盘中成本最高的部件,除了存储容量,它还直接关系到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写入寿命以及价格。
从原理看,数据是以电荷的方式存储在 NAND FLASH 的存储单元中。如果说 NAND FLASH 是一个容器,存储单元就可看做容器中的一个个 " 格子 ",根据格子中存储数据的位数不同,就有了大家熟知的 SLC、MLC、TLC、已经在市面有销售但未全面普及的 QLC,以及铠侠(原东芝)刚刚开发出来的 HLC。
其实,从 SLC 到 HLC,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大量存储数据的需求,其中 SLC 每个存储单元可储存 1bit 数据,MLC 可储存 2bit 数据,TLC 可储存 3bit 数据,QLC 可存储 4bit 数据,PLC 可存储 5bit 数据。
而铠侠 HLC(Hepta-level)使用单晶硅取代了多晶硅作为内部通道材料,可存储数据达到了 7bits,比 QLC 几乎翻倍。
由此可见,可见单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的位数越高,NAND 闪存颗粒的容量就越大,PCB 上的存储芯片数量也随之减少,极大降低固态硬盘的制造成本。
而 HLC 的研制成功,则意味着即使闪存堆叠技术没有任何改进,固态硬盘的容量也能实现直接翻倍,以后千元左右的 M.2 固态硬盘容量做到了 8TB、16TB 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当然,闪存容量的提升也是要做出一些牺牲和妥协的。首先是读写速度,简单来说 SLC 最快、价格最贵,但早已停售;MLC 次之,相关产品也基本绝迹。
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为 TLC,也有部分低价产品采用 QLC,当然 QLC 的缓外速度已经被人嗤之以鼻了。其次是写入寿命,依然是 SLC 最高、MLC 其次,然后是 TLC,QLC 依然被鄙视,而 HLC 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毕竟 QLC 都开始应用于企业级了。为了保证 QLC 和 HLC 颗粒的性能和耐久度,将来的固态硬盘主控芯片也会带来更先进的损耗平衡和错误校正算法,以及更大的 SLC 缓存,毕竟缓外速度还不及机械硬盘,恐怕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