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情绪稳、三观正,是孩子一生的底层精神作者| 枳为橙来源|中学生听书 (ID: tingshu2018)
一个厉害的妈,抵得过所有伟大的教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家庭教育学》中提到一个观点: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深以为然。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至关重要,一点都不容忽视。
母亲在家里的日常,就是孩子未来的模样。
母亲习惯传递什么样的能量,孩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往往就会走什么样的路。
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校正自己的过程。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与其一味地讲大道理,不如先让自己成为厉害的妈。
01
情绪稳定的妈妈,才能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英国作家洛瑞·李在《萝西与苹果酒》中曾回忆过往:
“虽然当时处在一战末期,但在我的孩提记忆里,四季都充满欢乐。
这一切都只因为我有一个无论身处何境,都坚强乐观的母亲。”
由此可见,妈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个平和温柔的妈妈,可以让孩子时刻看到生活的希望,再难熬的日子也能看到阳光。
一个喜怒无常的妈妈,通常让孩子在担忧和恐惧中长大,每一个日常里都遍布着阴霾。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视频刷屏了,引发全网热议。
江西宜春,一个正在上一年级的男孩,在饭桌上对着妈妈倾诉忍耐多日的心声。
“一点点小事情,就在这凶我、凶我、凶我,我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我忍着忍着忍着,等我长大以后,真想让你感受下我现在是怎样的心情......”
看着儿子每一句认真的表达,妈妈也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和情绪处理。
这条视频下面,有个评论点赞很高:“最可怕的就是遇到歇斯底里的母亲。”
的确。如果一位母亲,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只会发泄情绪、满腔抱怨,从不会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当他遇到人生的每一道关卡时,都会习惯悲观消极地面对。
作家杨绛的母亲唐须嫈(yīng),是一位温婉柔和、善解人意的知识女性。
杨绛曾在谈及过往时感慨道:我母亲向来不尖锐,她对人事的反应总是慢悠悠的。
即便有人当面损她,她也不会计较太多,事过之后更不会放在心里。
遇上家里爱占小便宜的亲戚,她依然能够坦然面对,遇到好东西还会留给她们。
因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杨绛耳濡目染了母亲待人处世的态度,也慢慢成长为一个情绪平和之人。
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里,处处都是包容,时时都充满欢乐。
每当钱钟书弄坏家里的物品时,杨绛都会笑着宽慰:“不要紧。”
有一次,他们带着女儿钱瑗去饭店吃饭,女儿一直在观察隔壁桌的客人。
杨绛询问缘由,女儿解释道: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幸运的孩子。”
母亲情绪好,遇事不责备,孩子自然也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然后从容走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每个幸福的家庭里,都会有一个好脾气的妈妈,和一份永远暖心的温度。
想要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妈妈记得做好这3件小事:
1. 停止过度的说教:
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少一点指责和否定。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耐心的教导,温和的沟通,平等的交流,都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式。
2. 管理自己的情绪: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你的情绪有多稳定,孩子的身心就有多健康。
3. 戒掉消极的态度:
妈妈遇事坚强乐观,孩子自然会拥有更多底气面对艰难坎坷,一路勇敢的前行。
母亲的温柔,赋予孩子更强大的灵魂;母亲的笑容,就是孩子最大的靠山。
02
三观极正的妈妈,自会教出优秀懂事的孩子。看过一段母子对话,让我感触很深:
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儿告诉妈妈,因为自己考试成绩好,被老师表扬了,所以很开心。
可是好朋友朵朵在看到这一幕之后,却心生嫉妒,表示要跟自己绝交。
当她去跟其他同学玩的时候,朵朵又走过来想加入,她不计前嫌答应了。
妈妈问女儿:
“那如果朵朵跟其他同学一起孤立你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回答道:
“没关系呀,我努力学习,乐于助人,善良一点,我就把自己的自信和其他人的鼓励挣回来了。”
妈妈继续问:
“那如果大家还是不喜欢你怎么办呢?”
女儿说:
“不喜欢也没事,我也不能让所有同学都喜欢我呀,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妈妈听后很欣慰,告诉女儿:
“做的很对,妈妈也希望你在学校做好自己,乐于助人,我们去学校本身也不是去玩的。”
听完这段对话,最大的感触就是:
妈妈平时一定给了孩子足够好的引导,她才能在脱离家庭后依然如此优秀。
妈妈的三观,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盏灯,陪伴他通往更美好更明亮的远方。
妈妈三观正,孩子的路才不会走歪,人生的方向才会清晰明了、充满希望。
作家莫言小时候,亲眼看到母亲被守麦田的人欺负,这段往事让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很多年以后,当莫言再次碰到那个看守人时,便立刻想去报仇。
没想到被母亲一把拉住,随后劝他: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和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的宽容大度、善良敦厚,深深地影响了莫言,对他后来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榜样作用。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个观点说的很对: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三观,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三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1.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教育的根,在父母。真正厉害的妈妈,都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修正自身不足,成为孩子的镜子。
2. 不要溺爱孩子,教会孩子独立:
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心应手,变得越来越出色。与其帮助孩子铺路,不如该放手时早点放手。
3. 永远别对孩子撒谎:
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说到做到”的形象,父母品行端正、言而有信,孩子才能教养深厚,言出必行。
井深大说: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教育路上,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三观,就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03
精神富足的妈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母亲的影响力》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一个家庭里,妈妈精神富足,孩子内心温暖,一家人的日子也会过得轻松自在。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以707分考入北大,写下《感谢贫穷》的寒门女孩王心仪。
在那篇看哭无数人的信里,王心仪多次提到母亲在她成长路上的巨大影响。
在她年幼时,因为和弟弟穿着破旧,经常会遭到同学的嘲笑。
她为此感到难过不已,于是跑回家向妈妈哭诉。
妈妈听闻后,没有斥责其他同学嫌贫爱富,也没有抱怨自己家穷困潦倒,而是说了一句:“不用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从那以后她明白了:人生的路不是走给别人看的。
上学的路程很远也很坎坷,一下雨就有积水,可妈妈却坚持每天接送他们上学,遇上下雪天回到家天都黑了,母亲也不会喊一句苦和累。
而是带着她和弟弟,一边玩雪,一边听他们讲学到的新知识,母子三人的欢笑声传遍整条小路。
从那以后她懂得了:
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不完美,并尽力拥抱自己所能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一路走来,母亲为其引路,王心仪向阳而生,变得越来越优秀。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讲到过一个观点:为何家会伤人?
“你给了孩子恨,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
你给了孩子痛苦,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
你给了孩子阴影,却妄想他永远积极向上没有阴霾。
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常听到很多父母责备孩子在外畏畏缩缩,胆小怕事,可他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成为了孩子的依靠。
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过平庸、没有上进心,可他们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给孩子灌输过哪些能量。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聪明的妈妈都很看重这3个教育观:
1.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与其送给孩子昂贵的礼物,不如在闲暇时间,静静坐下来,认真听一听他的内心世界。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无数财富,高质量的守护胜过所有物质。
2.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戒掉刀子嘴,不要总是打压孩子的信心;在孩子受伤害时,及时站出来守护好他,让他始终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
3. 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无论什么形式的暴力,都是在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层阴霾。永远记得,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从拒绝暴力开始。
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他明白:因为有你,我很骄傲。
▽
作家刘娜曾写道:
“所谓管教,先是自管,而后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辐射后代。”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一个厉害的妈,抵得过所有伟大的教育。
永远别忘了: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并肩前行、不忘成长,一起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点个在看,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延伸阅读: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些问题,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经这样说道:“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下文中几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1
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
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在她看来,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以下内容来自这位校长在哈佛的一次演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旅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种的第一次。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
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因此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的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也许我们不用带他们出国,但是经常到不同的环境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样和不一样,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从小开始的一种旅程是扩展生活的广度的起点,我喜欢那句话: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2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正如《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约翰·亨利·纽曼
3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
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华莱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在演讲中他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4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泰勒·本·沙哈尔
他总结出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 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 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 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 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 记录生活。
7. 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 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 充分休息和运动。
11. 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 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5
每个真正的受教育者,
都应具备的14种思维方式
2014年,杜克大学的老师和教工们,给他们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了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期许,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别过无意识的生活
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而浑然不觉。
人每天在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忘了自己。而当光阴飞逝,再回首岁月时,我们是否实现了当时的初衷呢?
人生选择没有对错
人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择而焦虑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位。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
要知道,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关系”比“索取”重要
从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获得某些物质上的东西,会让你更有满足感。
物质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成了它们的奴隶。
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
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为头衔所能代表的实在太少了。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所以一定会有差别,但是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
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心胸才会更加宽广,眼界也会更加开阔。
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
重新认识你所经历的拒绝。无论你正在朝领导者的位置努力还是在组建一个新公司,你一定常常会被他人拒绝。
与其把拒绝看作终结,不如把它视作机遇,并想想为什么。
是你询问的对象不合适吗?是你还未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胜任新工作吗?时间会证明,拒绝其实是给了你潜在的等待、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价值在挑战中实现
你的个人价值与你所经历的挑战是成正比关系的。
走出舒适区。人们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轻松,可是也会带来停滞不前。你,甘愿平庸吗?
拥抱不确定的生活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离了计划。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有乐趣、才值得。
教育让你学会反思
受过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在你迈向人生新台阶时,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过去,思考过去经历的意义。这样会帮助你理解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去哪儿,和你该怎么办。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受教育不代表聪明
受教育和聪明其实是两回事。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仅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包括:愿意聆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评判事实。
受教育和聪明共通的那个部分,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慷慨
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一个善意的举动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万万恩惠。
灵感来自阅读
保持阅读的习惯将让人更有创意。
你可以主动地阅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给你的启发中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
做自己,也要善学习
教育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愿意学习,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学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拥有感恩的心
教育让我们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回报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种美德。
坚持
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你不该感到厌烦。毕竟生命中的很多价值都由它创造。但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正如华莱士在演讲中说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来源|必达更好的校园建设,内容综合整理自哈佛大学、明教育等,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孩子一生要经历的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
著名校长李镇西说过: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父母再忙也要看一看。
01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陪伴的重要性,哪怕我们强调一千次、一万次,依然有家长忽视。
很多人会问:
天天都说陪孩子,可如果我不去挣钱,拿什么养孩子?
比起陪伴,有人觉得挣钱更重要,因为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弥补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对于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老师说了他就会学好,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与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童年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犹如小树生长没有了阳光雨露。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内向,极易产生自卑情绪。
在《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
父母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弥补不了的孩子曾经缺失的陪伴。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后有父母,让孩子能感知爱学会爱。
02 重视阅读的家庭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
毕淑敏曾说:
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更是从阅读中体会人生。
教育专家认为,不同学龄期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阅读量要求。
一至二年级,每年起码读100万字;
三至四年级,每年起码读200万字;
五至六年级,每年起码读300万字。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如果孩子只学习教科书,只应付做作业,那么他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识也仅限于课本知识。
通过海量阅读,涉猎百科,博览群书,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理性、平和、乐观?“除了读书,别无他法。”
在家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很重要,可以为孩子置办一个小书柜,选择他所在的年龄段必须阅读的和他感兴趣的书籍。合理利用家里的其他地方,比如书桌,沙发甚至洗手间的都可以放置书本或杂志。让阅读无处不在,让孩子能随时随地阅读。
03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巴金先生说:
“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孩子成绩的好坏,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受到平时习惯的影响。
好习惯,才是支撑一个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
孩子之间成绩的差别除了智力因素外,本质上是习惯的差别。好习惯决定好成绩,教育孩子,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培养孩子这5个好习惯,是每个父母都应做好的事情。
1.自觉学习的习惯
先明确要求,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自觉,做不好会有哪些危害。
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根据计划执行学习任务,学得更有条理。
2. 尊师重教的习惯
教育兴国,尊师重教,重视家教,是国家促进孩子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良好习惯必须从尊师做起。先尊重老师,然后尊重课堂,尊重知识,尊重自己的未来。
3. 珍惜时间的习惯
孩子之间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智力,不在于努力程度,而在于时间管理。
鼓励孩子做时间的主人,平时不能拖拉懒散,学习时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时间去学更多知识。
4. 自理生活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不依赖老师,哪怕离开父母也能自理生活。
独立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适应能力也更强,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表现出色。
5. 认真负责的习惯
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批评,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学会承担责任。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提高孩子的抉择能力,培养责任感,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有人说,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缩影,也是父母的镜子,你可以通过孩子的观察一个家庭教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观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和用心程度。
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希望父母能真正执行起来。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大家一路同行。
来源 | 本文转自光明少年杂志,综合自理想爸妈、中国教师报、光明社教育家等,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李希贵讲透家校共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程红兵:学校中层干部要涵养好“五气”
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和习惯
李希贵:让孩子回归内动力,必须让学习“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李镇西:教育,可千万别往孩子大脑里塞垃圾啊!
李玫瑾150分钟精彩演讲,家庭教育真知灼见值得听10遍!
李玫瑾家庭教育讲座合集(音视频共200集)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