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多用、重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资料图】
每天近30万吨再生水“注入”岛城河流
水是河湖的生命,所谓“流水不腐”。在青岛,再生水让城市河流重现生机。“每天有近30万吨再生水注入到李村河、海泊河、张村河等城市河流中,这也是让河流‘活’起来的最大自变量。”青岛水务环境海湾中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晓虎说。
再生水也称“中水”,指城市污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开展再利用。
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功能,这是青岛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的一大举措,也是青岛再生水“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一个侧影。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我省决定自今年起,每年的3月22日至4月22日为“节水宣传月”。对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来说,青岛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上竭尽所能,污水再生利用成为突破水资源瓶颈的重要途径。河道生态补水、园林绿化、水源热泵、工业冷却……自2001年开始,再生水应用渠道不断拓宽,随着各大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再生水回用量逐年提升。截至2022年底,市内四区再生水回用总量已超5亿吨,相当于10个崂山水库,也成为岛城不可或缺的“城市第二水源”。
走进位于李村河南岸的橡胶谷综合服务中心,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位于地下二层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发出轰鸣声,为大楼提供源源不断的热能。
与一般水源热泵系统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源用的是自带约12℃水温的再生水,热泵可以从中提取3到5℃左右的热量,提升热源的基础温度以达到节能效果。“两栋办公楼的空调系统再生水利用量约1000吨/天,相比其他供暖方式节约一半以上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清洁供暖。”橡胶谷物业公司工程经理王超告诉记者。
从一座座清水池、一条条清水管,“再生”的水流向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从绿化用水、河道景观,拓展到水源热泵、工业冷却、建筑降尘等领域。
自2001年建成第一座水质净化厂,青岛再生水发展实现了飞跃。青岛水务海湾中水公司是青岛最大的再生水利用国企,管理和使用再生水管网85.5公里,每天可生产再生水29.85万吨。过去8年间,再生水年回用量从1132万吨提高到了7415万吨,增长了近6倍。
这些年来,包括李村河、张村河、海泊河在内,青岛多条穿城河道实施整治。但遇降雨少或枯水期,整治后的河道又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水体返黑返臭。
青岛走上再生水开发之路,源自“饥渴”之痛,也是在“水环境恶化”的挑战下应运而生的。
早在2001年,作为全国再生水五个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就开始了再生水的开发利用。
生态补水河道,海泊河是第一个尝鲜的。起初没有实现长效补水,河道时常断流,让整治后的海泊河国控断面一度不能达标。自2020年4月20日起,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恢复了向海泊河河道24小时不间断补充再生水,形成常态化补水机制,解决水体黑臭的困局。
今年青岛将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列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第十大攻坚行动,重点打造李村河君峰路至重庆路段,并实施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和二期建设工程,更多的再生水将补充入河道。
娄山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团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随着这些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实施,再生水产能将再扩大。青岛水务海湾中水公司拟将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供应能力提高到60万吨左右,加大管道铺设,开发高品质再生水,开拓再生水利用领域和范围,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拟达到55%以上,助推全市提早完成“两清零、一提标”目标任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