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的思想者
氤氲书香,是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品,事关城市竞争力,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天,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大会为期3天,将举办论坛、展览展示、阅读推广、主题发布等多项活动。
当天上午,2023年书香青岛全民阅读工程暨市南区全民阅读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在青岛市新华书店书城举行。这也正式拉开了2023齐鲁书香节暨青岛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序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区人民政府、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主题为“书香青岛 阅读有我”。活动现场,集中发布了书香青岛logo等5个城市阅读品牌,并对首批10家市南区全民阅读联盟成员单位授牌,标志着市南区全民阅读联盟正式成立。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还通过“云游青岛”智慧文旅平台,发放了10万元图书类文旅惠民消费券。
学校、书店、社团踊跃参加,各种读书联盟纷纷组建,加上真金白银的图书消费券,一场城市与阅读的“双向奔赴”火热开启。
1
“这座城市的书香气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深入了。”在4月23日的活动现场,家住市南区江西路的陆先生感慨地说。
肉眼可见,这座城市中的爱书人、读书人越来越多了。全民阅读的种子,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根发芽,开出了越来越绚烂的花朵。
自2005年以来,青岛连续19年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市”等称号。2021年“书香青岛”阅读品牌传播力进入全国省市排名前十,列同类城市全国第3名。《2021年青岛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市成年居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数字都表明,青岛是一座弥漫着书香的城市。
虽然青岛建置仅130多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这片土地很古老,文脉源远流长。
比如,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在不其山(今城阳区铁骑山)创办康成书院,讲学授徒,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如今惜福镇街道的书院村,即以此得名。
明清时期,黄嘉善、黄宗昌、黄培等士大夫,治国安邦,传经讲学,其家国情怀与道德文章,享誉士林,影响深远。
王懿、匡源、柯劭忞等生长于斯,跻身清代帝师,他们连同客居青岛的康有为、陆润庠等人,一同书写了文化传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舍、沈从文、萧军、萧红等大批著名文人,相聚于青岛,文艺兴盛,佳作迭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阔步迈入新时代后,青岛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家、文艺精品……
这片古老的土地,这座年轻的城市,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郁郁乎文哉”。
2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青岛越来越浓郁的书香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携手托举,也是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种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青岛民间一直都有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过去一段时间,民营书店是青岛一道独特的风景,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汉京书店、大地书店、学苑书店等,以不同特色以及良好的选书品位,深受读者欢迎。而随着时代演进,这些民营书店不断转型。不是书店、如是书店、繁华·我们书店等更多特色书店涌现。方所、西西弗、茑屋等连锁书店也陆续进入青岛,呈现摇曳多姿、百花争艳的局面。
本土文化机构,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比如,安徽路上的良友书坊和湖北路上的青岛文学馆,已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化机构频繁举办阅读活动,拉近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研讨和分享中,人们也深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一年一度的“赠阅青岛”活动,让阅读跟城市的旅游景点、文博场馆、休闲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充满新意的活动,让阅读也澎湃起了大流量。
多年来,青岛市对全民阅读高度重视。201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城市命名的青岛全民阅读研究院。在投入资源重点打造品牌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一方面,坚持品牌引领,提升影响力。将图书文化节逐步提升为全民读书月、全民阅读季、全民阅读工程,各类品牌阅读活动成了吸引读者流量的先锋。其中,“朗读者”活动累计举办2200余场,吸引了万余人参加。
另一方面,强化统筹联动,形成聚合力。充分发挥市全民阅读工程联席会议统领作用,大力推动书香青岛建设。“书香机关”“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等全方位建设,深入人心。
此外,还加强社会参与,突出行动力。为有效延展服务半径,青岛市公共图书馆系统联合社会力量,建成馆外微阅读空间“青图驿站”100余家,全年服务周边群众20余万人次。各区市也积极采用“图书馆+”模式,构建馆外阅读空间。
比如,市南区基本形成了“馆校联盟”“馆店联盟”“馆团联盟”等三大类型。随着此次市南区全民阅读联盟的成立,图书馆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3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如是说。
一座城市有两种基本属性:一是物理属性,二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包括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等。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而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
城市的书香是否浓郁,不仅是关乎市民的生活品质,也与城市长远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角度来说,选择扎根一座城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越是高层次人才,就越注重图书馆等文化因素。
书香也与城市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此前,一项《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环境水平的测度与分析》报告,将图书馆指标单列出来,指出图书馆数量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再结合其他数据看,深圳和东莞颇具代表性。两地在乡镇、街道、社区等各级图书馆的数量和布点上遥遥领先。两地都有大量年轻外来人员,图书馆等知识资源密集场所,成为他们寻找归属感、充实自己的重要空间。在这里,年轻人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学习能力,也为城市发展积攒了后劲。
特别是,东莞在2008年后能从制鞋等传统制造业密集地,转型为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离不开对高校研发机构、职业技能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而图书馆建设以及全民阅读的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外经验看,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书香关系着发展后劲,关乎国运。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已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这些年,青岛在全民阅读方面的进步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相比那些先进城市来说,仍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应继承历史传统,扎根民间土壤,由专业机构研究引领,政府部门服务推动,探索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书香之路”,让“书香青岛”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作者: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