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青岛各级文明校园广泛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思想养成热爱劳动习惯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后,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连日来,我市各级文明校园立足校情、创新实践,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广泛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健全工作机制,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我市各级文明校园积极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青岛第二十一中学立足“求真立品”德育特色,结合初中学段教育教学特点,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课设立为单独课程,依托教材和学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校会、班会,以图文并茂、朗诵交流等形式做好学生劳动教育,让学生直面劳动全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学习劳动的基本技能。青岛第五十三中学从培养目标、劳动课程、劳动保障、劳动评价四方面系统规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效;以主题班会为契机,适时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多部门联动为保障,共促劳动教育;以多元评价为导向,鼓励劳动教育做实做细。长沙路小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将青岛市编写的《劳动教育》实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依据和强有力支撑,在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本着“课程体系化、教学生本化”的原则,立足实际、突出实效,构建特色体系,提高学生内在素养,着力打造“劳动实践课堂”与“德育实践课堂”相结合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打造活动阵地,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我市各级文明校园充分挖掘学科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劳动传承美、劳动孕育美、劳动创造美。在青岛枣山小学,同学们学习咖啡制作,还有的班级同学学习烘焙和削土豆,一节节生动的劳动课,让同学们体验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该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利用特色教室提供学习劳动技能的空间,建立学习和生活的有机链接。剥大蒜、择芹菜、做水果拼盘、刮土豆、剥花生、制作花样馒头……这是青岛湘潭路小学劳动实践周期间为三到六年级学生设立的不同劳动实践内容。该校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为目标,扎实做好劳动教育,开展以“实践出真知 劳动体艰辛”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周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通过真真切切的参与,真正体会劳动的不易。胶州市向阳小学充分利用“三园一堂”(菜园、花园、空中生物园、食堂)等,做成劳动教育的“专场”,开展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种植养殖等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胶州市三里河小学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构建了智能小陶器实验课程——传统陶艺手工制作。同时,建立劳动过程评价表,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学业考查,着重从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方面,用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方式,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家校社联合,让学生感受“劳动美”。劳动教育是一个大课堂,劳动的同时让学生成长,这是很多学校活动的出发点。我市各级文明校园以学校为引擎,家、校、社会三者联合,立体式做实做大劳动成效,让劳动教育真正落根到社会生活。青岛朝城路小学用全员育人导师制串起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去实践、去应用。组织开展“我劳动,我快乐——21天家务劳动打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的全员育人小组还在各社区、街道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卫生清扫、小广告清除、看望社区孤寡老人等活动。青岛文登路小学打造小座头鲸劳动社区,开设“星海扬帆”品质银行,以评促劳,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热情。同时,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各类项目式研学,将二月二农场、崂山会场村等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小脚丫·游青岛”研学活动。青岛富源路小学聚焦“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三个维度,打造“生态劳动教育体系”。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借助学校与青岛农业大学、浮山果艺生态园等单位签约合作,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研究所、示范园等开展劳动实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岳文燕
(作者:杨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