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不少市民乘坐地铁11号线“慕名而来”,到位于即墨区温泉街道的皋虞赶大集,在热闹“扫货”中寻觅年味儿,体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千年古城文化。
【资料图】
逛古城寻年味乐享忙年
1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地铁11号线皋虞站附近,迎面皋虞村的彩色大牌坊大气绚丽,上书“羲之祖居”“皋虞古城”鎏金大字。这里是汉代皋虞县城的遗址,也是琅琊王氏的祖源地。皋虞在历史上曾是政治、商贸、文化中心,每到传统的物资交流日,各地商贾和周边村民会带着各种各样的物资和农副产品前来交易,形成远近闻名的大集,延续至今。
即墨区温泉街道的皋虞大集。
皋虞大集农历一、六逢集,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习惯。进了腊月门,地铁11号线就变成了“年集专列”,吸引周边市区的市民来这里寻找年味。大集上,春联福字摊、鲜花绿植等年货摊位明显多了起来,许多拉着小推车的市民围住摊位选购。带着泥土味的嫩菜、笋、芹、蕨,是附近乡民自种自销的。脂渣、咸鱼、虾酱、萁馏、金口芹菜等即墨特色物产,在大集上受到追捧,尤其是用地瓜干和黄豆沫子做成的窝头状“萁馏”,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感受到童年的年味儿。市民来即墨皋虞赶大集、购年货、逛吃逛玩,还能感受即墨千年古城的文化历史。
大集西区是海鲜和百货区,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摊主史大江带来了近千斤海鲜,有毛蛤蜊、扇贝、鲈鱼、金鲳鱼、黄花鱼、小杂鱼、虾等,“我在大集上卖了30年了,我的姥爷、爷爷、爸爸,以前都卖海货。年集生意特别忙,女儿和儿子放假了,今天也过来一块帮忙,我们一家四口一上午停不下来。”史大江一边忙活一边说,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自从青威高速和地铁11号线开通后,顾客也越来越多了。
萁馏现做现卖热气腾腾
大集东区主要销售农副产品。等了半小时的市民孙先生终于吃上了小时候的老味道。每次皋虞大集,他都要来找唐玉斌和孙晶夫妇买一大包新鲜出炉的萁馏。萁馏是胶东特产美食,形似窝窝头,由黄豆沫和地瓜干做成,吃起来甜滋滋的,因为里面有小块地瓜干,所以越嚼越香。
刚做好的萁馏。
孙晶在摊上卖萁馏,唐玉斌就在“后厨”做萁馏。黄豆颗粒饱满,颜色金黄,被均匀地倒在石磨上,磨出白花花的黄豆沫,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大盆。唐玉斌再将准备好的地瓜干与其混合,揉搓成团,挨个称重后摆放整齐就可以开蒸了,一小时后,热气腾腾的萁馏就出锅了。“我们都是自己的地瓜干,自己磨,地瓜干颗粒较大,所以一般要蒸近一个小时,一炉七笼屉。”唐玉斌乐呵呵地说,他从早上4点多就过来忙活了,第一锅需要热锅,时间长一些,到中午12点半左右收摊时,能卖出三百多个萁馏和三百多个地瓜面包子,价格都是10元四个。
孙晶在摊上卖萁馏。
做萁馏的手艺,传到唐玉斌是第三代,他的姥姥和妈妈都是做萁馏的好手。唐玉斌已经在大集上现做现卖五年了。在他看来,做萁馏的工艺并不复杂,味道好不好吃,关键看原材料好不好。自家种的地瓜晒干后仔细去皮,在当地买质量好的黄豆,做出来的萁馏就是好吃。“皋虞大集是附近最繁华、最大的集市,以前是土泥路,现在环境好了。”唐玉斌7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最近也常跟着爷爷奶奶来赶集,买些糖果和小玩具,欢欢喜喜迎新年。
农副特产回头客众多
李康衍的身旁摆着“农家自磨面”的招牌,他家的火烧1元一个,在大集上卖了15年,一直没涨过价。“我家火烧有全麦和白面的,挂面有豆面和原味的,还有蛋糕、琵琶梗……”每次来大集摆摊,他都装满一货车的产品,一上午时间就销售一空了。
李康衍家的火烧在大集上卖了15年。
炖白菜的花脂渣23元、肥五花45元、五花肉块50元、瘦五花55元、精肉块65元……刘香体和唐珍红夫妇早上6点出摊后,开始销售自家品牌的“小唐憨憨”脂渣,到下午2点左右能卖出七八百斤。“我们家里开小吃店,羊汤、烧烤都有。来大集上卖脂渣四年了,主要是我自己很喜欢吃。以前都是去李村买,舍不得买太多。这几年自己做了,好吃实惠。”唐珍红告诉记者,年集特别忙,72岁的父亲和21岁的儿子也过来一起帮忙,一家人一起忙年卖货,既热闹又温馨。
磨出白花花的黄豆沫。
上午8点,55岁的李明衍带着三百多斤传统老式豆腐出摊了。“我这是传统工艺的卤水豆腐,在集上卖了八年了,昨天下午3点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做出来这些。”李明衍说,他从十五六岁时开始跟着爷爷和爸爸学做豆腐,十八九岁到青岛市区打工,后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体力活,就回到家里子承父业。早些年大集上不卖豆腐,而是用黄豆和玉米换豆腐。他家的大黄豆质量好,一斤豆子出三斤豆腐,卖3.5元一斤。由于回头客多,所以即使下雨天,他也会如期到大集上销售,“我从小就爱吃豆腐,现在一天两顿都吃不够,传统豆腐就是香。”
马建立和张艳青夫妇的水果摊生意也不错。柑橘、甜橙、苹果、火龙果、柚子,还有桂圆、枣、柿子饼等干果小吃,都受到赶集市民的欢迎。“我是从东北嫁到青岛即墨的,我们来大集十四五年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张艳青笑意盈盈。(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张译心 摄影 栾丕炜)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