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为什么要做髋关节筛查

中国家庭报   2023-06-19 12:12:32

在婴儿中,有种疾病无明显疼痛感,不易被发现,且致残率极高,这就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发病前期走路会出现跛行,受到负重、压迫也会加重关节畸形,此时再进行治疗,其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可能落下残疾。下面详细介绍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其筛查方法,旨在加强对此疾病的重视程度,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什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


(相关资料图)

髋关节即俗称的“胯关节”,是人体中最大的球窝关节,位于腰部及大腿连接处。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指患儿髋关节发育存在缺陷或发育滞后,导致股骨头、髋臼形状、大小、方向出现异常,进而影响股骨头和关节囊以及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此疾病是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以及髋臼发育不良类疾病的总称。

作为小儿骨科中最常见的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暂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激素、胎儿臀围、第一胎、羊水过少、出生时单臀先露等因素相关,多见于女婴,患儿肢体不等长、步态异常、腰椎前突、臀后翘、臀纹不对称以及髋关节疼痛等为典型临床症状。此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自愈,治疗不及时可能并发关节炎。

患儿出生至6个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黄金治疗时段,早期可以通过体位纠正等干预措施进行逆转,但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其远期髋关节功能逐渐变差,会导致慢性疼痛、步态异常、早期骨关节炎、肢体缩短,甚至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且相关治疗方法复杂,若持续至青春期或成年期,则会导致髋关节退化,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髋关节发育不良检查及其重要性

作为筛查及诊断6个月以下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重要手段,髋关节冠状面扫查超声灵敏度较高、安全无创、费用较低,且可以进行动态观察,可以很好地显示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相关结构,有效发现髋臼早期异常情况。

进行超声检查时,患儿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将探头垂直于骨盆,置于大转子处,轻度屈膝屈髋,使患儿下肢轻度内旋。以近端软骨膜向髋臼区切线为基准线,骨性髋臼髂骨下支做髋臼骨缘区的切线为骨顶线,骨性髋臼骨缘点至髋臼盂唇三角结构中心连线为软骨顶线,对髂骨水平线、髋关节正中冠状面、髋臼盂唇中点、髂骨下支、骨缘点进行重点测量。一般建议婴儿出生4-6周后接受常规超声筛查。股骨头骨化时则建议采用X射线进行检查诊断,结果更为可靠。

髋关节发育不良者如果没有接受筛查及正规治疗,半脱位患儿髋关节抑制处于磨损状态,可能在早期出现骨性关节炎,30岁左右需要置换人工关节;全脱位患儿,可能由于在髋臼上方形成假臼,磨损减少,50-60岁才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目前多数髋关节功能障碍均与其发育不良有关。

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时间

髋关节将人体大腿及躯干结合起来,婴儿学习爬行等行为动作均离不开发育成熟的髋关节。应积极对待髋关节发育情况检查,及早排除发育不良风险。

刚出生婴儿的髋关节存在生理性松弛,此时期结束后,髋关节松弛消失可继续正常发育。除临床可表明髋关节明显不稳定或脱位外,建议婴儿出生后4周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且4周后越早检查越好,最好在3个月内完成。婴儿发育高峰期是出生后3个月内,在此期间及时发现髋关节发育异常,可以趁生长发育高峰势头进行干预,达到很好疗效。

髋关节发育不良预防及治疗

对于后天因素导致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家长应避免婴儿髋关节处于不良姿势,襁褓不要太紧,以婴儿肢体可以自由弯曲伸展为准;不可强行合紧、拉直婴儿双腿;使用背带或腰凳时应支撑其臀、大腿处,防止髋关节受压;选择可以使婴儿双腿分开、相对宽松的安全座椅,使髋关节更接近于功能位,均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疾病发生,有利于髋关节发育。

早发现、早治疗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理念。早期发现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通过如吊带、支具等保守治疗,达到较好疗效。出生至6个月的患儿可采用有肩带、胸带、腿带及外展带组成的Pavlik吊带治疗,在活动范围内屈曲髋关节100°-110°,外展20°-25°,持续24小时,两周至3周后B超检查,如果可以取得同心圆复位治疗效果,则可以继续实行,否则应采取其他措施。对于7-18个月的患儿,由于其活动量相对较大,对吊带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建议采用闭合复位后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需要注意复位后应将髋关节固定在外展45°、屈曲100°、旋转中立位至少3个月后再更换石膏。使用Pavlik吊带及石膏治疗时应减少患儿活动。一般来说,对于已确诊发育性髋关节不良的患儿,使其髋关节保持正确蛙腿状姿势,会有利于髋关节发育。

综上所述,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现及治疗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生活中注意其是否出现臀纹不对称、腿长不相同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文/蔡丽勤 吕贵香(厦门市同安区新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