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上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天下午东莞随即召开“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专题会议。
在会上,麻涌、塘厦、横沥三镇作为代表,分享了近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与下阶段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工作思路。
麻涌: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经济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麻涌镇表示,在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麻涌获评“优秀”等级,实现“三连冠”,但麻涌乡村振兴离高质量发展仍有一定差距,比如部分村集体经济较差、大气和水污染整治仍有待加强等。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还有几方面工作需要把握。
一是高位推进产业振兴,全面带动乡村振兴。一直以来,麻涌镇产业结构以造纸、粮油、纺织、物流等传统产业为主,面临着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发展质效低等问题。下来,将重点围绕“新产业新动能”,全力打造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重点推动赣锋锂电、祥鑫汽车、宏远汽车等龙头项目,落地落实好。以经济新动能促进麻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整合盘活优势资源,深挖空间发展潜力。麻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以空间规划调整为契机,全力整合连片可开发的土地,重点大力推进TOD地块的土地整备工作,提高承接优质项目的能力;以东莞市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和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为契机,全面盘活集体土地,加速推进南洲村工业区等“工改工”项目。坚持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完成粮食耕地任务。
三是高质补齐环境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乡村振兴,必须是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补齐截污管网短板,推进污水管网问题整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促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煤改气项目,实现空气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
四是高标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目前已完成3条特色精品村和6条水乡特色示范村庄建设,巩固拓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下来,将继续以更高标准实施“四十百千”人居环境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环卫市政、交通道路等,让乡村成为秀美的美丽乡村。
塘厦:抓好临深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动“以镇带村”
近年来,塘厦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为契机,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利益分配机制提效普及”五大关键任务,通过制定一个总体方案、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推进建设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突出抓好临深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动“以镇带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聚焦“城建更优”,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问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基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民生设施建设上发力。
聚焦“生态更美”,着力解决人居环境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出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其中2022-2024年攻坚阶段谋划推进76项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5亿元,全域全方位推动人居环境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亮点工作。
聚焦“产业更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是关键。一是抓好临深产业基地这个“一号工程”;二是多管齐下拓空间,通过司法和协商方式收回一批、推进城市连片更新改造盘活一批、落实标准化产业片区改革整备一批、围绕高端装备项目集中攻坚收储一批,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优质连片充足产业空间;三是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2022年,塘厦镇共有49个项目列入市重大项目,其中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30个,已全部动工建设;四是坚持互利互惠做大社区集体经济,通过出台土地统筹开发收益分配办法,支持社区自有物业“工改工”等方式全力做大集体经济蛋糕。
后续塘厦将围绕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攻薄弱环节,在省级试点中展现新担当,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在亮点营造上打造新名片,努力推动塘厦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横沥:大力推进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
2022年,横沥整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空间提容、城市面貌改善、公共配套完善,着力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中心区。精细化管理得到提质增效,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同时,出台《横沥镇农村稳定耕地与耕地保护集聚区财政扶持方案》,促进各村均衡发展。全镇村组两级总收入同比增长15.34%,纯收入增长18.74%,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接下来,横沥镇将大力推进精致建设,科学谋划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大力推行精细管理,巩固完善网格长制、城管片长制,充分发挥城市服务驿站功能,加强村级综窗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切实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米”;大力实现精美呈现,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美横沥生态建设。
接下来,横沥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稳步提升农民收入。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