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抒发隐居山林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
今日白兆山
(相关资料图)
白兆山李白雕像图据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白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回到安陆,继续在白兆山桃花岩读书隐居(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一册第205页)。他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诗中说:我隐居了三十年,喜欢神仙般的清闲生活。仙山虽然遥远,但我心中却似骑乘鸾鹤那样悠然自得。我回到桃花岩,在云窗下憩眠。两岭之间游人相对共语,猿猴足爪相连而下饮用潭中之水。困时登上轻淡青翠的山顶,如同登上高耸绵邈的罗浮仙山之巅。两边山岑怀抱东边山谷,一座山峰似屏障横当西边天空。杂树丛生遮住了太阳的光芒,高崖倾侧连月亮也难现圆满。芳草四季不同变换着山野景色,藤萝在春日的烟雾中轻轻地摇荡。我进入深山构筑的山室,选择幽僻之处开山种田。我偏偏只有这林下隐居之意,杳然与人世无缘。在此向侍御大人您告辞,千载之后我才回来。
壹
蹉跎十年
隐居安陆白兆山
白兆山,又名白赵山、碧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雷公镇白兆村境内,属大洪山余脉,东距城区十余公里,幅员面积达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83米。
白兆山的得名,宋人王得臣考之甚详:“白兆山,最安陆之胜,处郡西三十里,颇多灵迹。中有楷师岩,世传楷师疏《维摩经》,有白气之异,山因得名,故赋咏之士未尝不为言。若令狐子先《请善先长老住白兆寺书》曰:‘高宗朝神,楷师作《维摩疏》于岩下,感白气之兆,上属于天,因而得名。’亦习传闻,失之讨论也。《周书》卷三十《于翼传》:建德二年(573年),(于翼)出为安州总管,属大旱,涢水绝流。旧俗,亢阳祷白兆山祈雨,(于)翼遣主簿祭之,即日注雨。用是知白兆之名旧矣”(王得臣《麈史》卷中《辨误》)。
白兆山是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地。山西南麓有白兆寺、桃花岩、绀珠泉、读书台、洗笔池、太白林、洗脚塘、唐银杏等10多处李白遗迹。白兆山锦峰秀岭,苍翠如绘。其太白峰、钵盂山、写经岭弥望烟云,缥缈天半,擅安陆之胜,历代名人士子觅李白踪迹,争相游览、题咏。
白兆寺,李白同许氏婚后即栖居白兆寺,原寺建筑雄伟,分前殿、中殿、后殿3层,共99间,建筑风格为重檐庑殿式,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殿前有太白堂,塑有李白醉写蛮文、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像。殿堂前后立柱,均刻有名人联句,大门两侧嵌有明万历年间著名书法家何宇度书刻的李白《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碑。可惜此碑1958年已毁。
桃花岩,也叫桃花洞,位于白兆山西山腰,因李白而称“谪仙桃岩”。桃花岩地势险峻,“一窍从峭壁百仞中腾出”,风貌奇特。洞中有数级石阶,拾级而入,洞内尚有一线通天,隐约可见蓝天白云。洞口面临“桃沟”,即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诗中的“桃花”沟。桃沟附近佳木繁荫,清泉潺潺,是李白游憩之所。
绀珠泉,亦称龙王井,位于白兆寺后山脚。泉水甘甜清冽,为煮茶上品。李白常饮于此,历代官府每逢庆典便令人到此泉取水。城里达官显贵,皆以品尝此泉为荣。
读书台,位于白兆寺前,是一座高近10米的土台,人称“李白读书台”。此台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登台远望,山光泉影一览无余。
洗笔池,又名洗墨池,位于白兆寺东南,3米见方,深2米许,池底有泉眼,传说李白在池中涮笔,笔有神功,石块顿开,泉水自涌。当地人认为此泉能使人聪颖慧敏,常挑泉水让学童饮用,以助诗文长进。
太白林,位于白兆寺西南1.5公里,是一片方圆数丈的平岗。岗上苍松翠柏,为休憩纳凉胜地,即使冬秋季节,万木萧疏,这里也是浓荫如盖,千苍万绿。李白读书疲倦之时便小憩于此。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在此立了“翰林李白旧游处”石碑和石质下马桩。碑今藏县博物馆,遗址已被邓河水库淹没。
洗脚塘,在白兆寺西约500米处,长15米、宽8米,呈椭圆形。塘周浓荫蔽日,塘水清澈。旧传李白出山后,即在此洗脚上马而登驿道,故名。
银杏树,俗称白果树,生长在白兆山太白峰之巅,传为李白亲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版《安陆县志》载:“树大数百围,千年物也。”虽屡经战火,风雨剥蚀,树今犹存。枝干苍劲,老态横生,为白兆山的明显标志。1983年,安陆县政府拨专款安装栏栅,加以保护(1993年版《安陆县志》第622-623页)。
贰
酒隐安陆
留下大量遗址遗迹
最值得一提的是,太白林所保存下来两块明清古碑:
“翰林李白旧游处”碑原立于白兆山白兆寺南太白林,现被邓河水库淹没。碑为青石,残高58厘米,宽10厘米至20厘米,厚16厘米,直书阴刻楷字“□林李白旧□□,万历甲辰仲冬”。1985年12月,安陆县政府在邓河水库东端重立石碑1块,直书阴刻“翰林李白旧游处”,以示纪念。
“李翰林像碑”原嵌在白兆寺内太白堂上。碑为青石,残高36厘米、宽43厘米、厚17厘米。碑上端直书阴刻隶体字,下端阴刻李白头像。道光二十三年版《安陆县志》载,此碑“道光中蒋炯摩南薰殿本嵌白兆寺壁”。
2009年,安陆市白兆山获批李白文化旅游风景区。2011年,李白纪念馆在白兆山落成。如今的安陆市内有太白大道、太白中学、太白酒楼、太白书屋等,民俗颇有太白遗风。白兆山主峰顶上的李白雕像,高40米,由花岗岩雕刻而成。
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诗是寄给侍御刘绾的,《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中有“刘绾”之名,此人很可能是李白一入长安期间(730年-732年)所结识的一位监察官员。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御史台负责纪检监察工作,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副手为御史中丞,下设机构有三:台院、殿院和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4人,称“端公”,从六品下。资历最老者为知杂事侍御史,称“杂端”。因其总判台事,犹如台院长官,故又号“台端”。第二侍御史称“知弹侍御史”,第三、第四侍御史则称“知推侍御史”。
唐代把京城百司和诸州官吏的审问工作分为东西两部分,各以侍御史一人负责,分称为“东推”“西推”。此外,以殿中侍御史第一人为“同知东推”,殿中侍御史第二人为“同知西推”。上列“四推”又号称“四推侍御史”。
台院还设有公縻侍御史1人,常驻衙中,处理日常事务,并专派侍御史1人分管东都(洛阳)留台。
侍御史主要负责推鞫狱讼、弹举百僚、知公廨事、总判台内杂事。唐代在审理大案要案或五品以上官员案件时,多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联合办案,称为“三司推事”。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杜甫上书替宰相房琯求情。不料惹恼了唐肃宗,盛怒之下的唐肃宗直接将杜甫交由三司问罪(杜甫《奉谢口敕三司推问状》)。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6人,俗称“副端”,从七品上。主要职责是:司掌纠察殿堂和朝廷供奉仪节,检查朝班时百官的仪态行履,维护朝廷秩序和皇帝威严。另外,还承担推按狱讼,监京城仓库和分巡两京的任务,包括盗窃、赌博、狱讼冤滥、横征暴敛等。
叁
寄书御史
自比仙人辞别而去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起,殿中侍御史参与司法审判。具体职责是:同知东推一人,掌监太仓粟米出纳,双日出台,单日在殿;同知西推一人,掌监金库锦帛出纳,双日出台,单日在殿。至于分知左、右巡二人,以雍、洛州境界为限,纠举境内非法。廊下食使二人,朝官就食廊下时,以之出监。内供奉三人,掌监朝廷仪式。
察院有监察御史10人,俗称“侍御”,正八品上。品位虽低,但权力不小。主要负责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和肃整朝仪。
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为了提高外任官的地位,便让地方官挂上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衔,谓之“宪衔”。因地方官不在中央上班,故而又称“外台”,亦有纠弹、推按之权。这一传统遂成惯例,到了明清两朝,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而巡抚则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为加强监察,唐代还经常设立各类使官。如“六察御史”分别监察各部;“黜陟使”奉命巡视全国,监察地方官吏;“监军御史”负责对军队将帅的监察;“馆驿使”掌管对京中和各地馆驿的监察工作等(李林甫《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
在唐人眼中,刚入御史台上班的愣头青最可怕,老油条反而好说话。里行御史和试员外(非正式御史,类似实习生)好比“合口椒”,有剧毒。监察御史犹如“开口椒”,毒性稍轻。殿中侍御史则是“萝卜、生姜”,味道辛辣,但已不足为患。侍御史的地位最高,乃“脆梨”,越吃越好吃。
刘绾是监察御史,系“开口椒”,仍有微毒,不可小觑。李白在寄给刘绾的诗中描绘了自己复杂的心情,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在《李太白全集校注》所说:“此诗首段叙自己好闲又爱仙,神仙世界虽遥远隔绝,但归卧桃花岩下心境似乘鸾鹤般悠然。次段叙桃花岩的胜境,描绘周围环境和各种迷人景色。末段叙自己构石室、开山田,只有林下隐居之心,毫无人世的俗缘。但永辞友人,如丁令威仙去千年始还。”(第四册第1571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