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复”如何“抵”人心

青岛宣传   2023-06-11 09:24:06

这几天,某地一高校学生在食堂饭菜中吃出疑似“老鼠头”事件引发持续关注。

6月3日,校方官微发布通报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4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工作人员核实,确实是鸭脖。


(资料图)

尽管多方回应,学生仍心存疑虑,网上关于“究竟是鸭脖还是鼠头”的讨论还是很热烈,不少网友仍有质疑。

于是,事发省份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于6月10日发布情况通报称,正在进行调查,下一步,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调查处理情况。

可以看出,这个看似寻常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解渴,难以打消公众疑虑。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回应才能说到人的心坎上?

得到“差评”的“官方回复”,往往有以下特点:

有的回复姗姗来迟。比如此前“高铁掌掴”事件,5月2日网传视频开始发酵,8天后才有正式通报。尽管还原了事件过程,勾勒了事件全貌,但完全可以来得更早一点。迟迟不发声不回应,就给了猜疑、谣言发挥的空间。

有的回复三言两语。情况通报,事实尤其是细节、证据越充分,可信度就会越高。此前“某地学生遭老师虐待”的爆料帖引起关注,当地相关部门回复“信息失实,将对信息发布者依法严惩”,寥寥数语,缺乏事实和细节,难以服众。尤其在热点事件中,这样的极简版通报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很难让人看得清、读得懂、信得过。此次“鼠头鸭脖”事件中,校方等的回复过于简单是难以服众的重要原因。

有的回复千篇一律。如今,不少政府部门在回复群众诉求时,能及时互动,满足关切,但也有少部分有点套路化。如某地一位市民在网络问政平台两次反映噪音问题,当地部门两次回复内容相差无异,只是把个别段落调了下顺序,类似“高度重视”“正在办理”等万能模板,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有的回复语出惊人。有的政务新媒体在与网友互动时说话“任性”,令人反感。如某地网友在当地环保局公众号上留言反映“学校校外的建筑工地扬尘大,希望你们能去管管”,却被回复“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让人气愤。

有的回复粗枝大叶。此前,某地人社局400多字的回复里出现4个错别字。把“赓即”写成“康即”,“愉快”写成“愉协”,“工作”写成“江作”,甚至单位名称中的“人力”都写成“人为”。频频出现的错别字,也让网友质疑回应时真的“走心”了吗?

有的回复避重就轻。此前,某地一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中,通报在给出“排除他杀”的结论后,既没公开调查结果、陈列证据,也未对舆论中“究竟有没有霸凌现象”等焦点问题作出解答。原本并不复杂的突发事件,在质疑声中逐渐发酵升温,甚至引发舆情。

互联网时代,有时一个小石头就能激起大波浪。面对可能引发质疑、谣言的突发事件,尤其需要含金量高的“官方回复”进行及时引导。

质疑止于信息公开。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认为,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程度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乘积成正比。也就是说,信息公开程度越高,大家“脑补”越少,遭遇流言、质疑的可能性就越低。面对突发事件,网民期待权威部门将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等细节及时公开,以消除心中疑虑。

理顺公众情绪。心理学中有个“首因效应”,即公众由最初接收的信息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等特点。网络时代,各种宏观事件或微观事件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摆在公众面前,很多人容易受网上观点影响,先入为主,情绪代替理性,观点替代事实,必然会影响对后续处置引导工作的认可度。高质量的回复及时回应关切,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让大家的关切点不失焦,不先入为主。

释放权威信息。突发事件发酵过程往往伴随着网络谣言产生。公众在筛选与甄别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权威出处,就只能听信小道消息。当谣言“猛料”在网上“撒欢儿”狂奔,容易让人难辨真假。及时、准确、全面的权威声音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有助于厘清事实,挤压谣言生长、传播的空间,给渴望辟谣快点到来的人们一颗“定心丸”。

公开回复有时就是一场“公开办公”,回复的一字一句中体现着工作态度、作风、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算合格?一看速度,二看态度。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有个“黄金4小时”法则。第一时间权威发声,及时而有步骤地发布权威信息,不错过最佳发声期。其次,真诚是必杀技。面对突发事件,让引导大于管制、主动多于被动、对话多于对立,良性沟通的渠道自然会畅通。

怎样讲方法?内容既要有信息传达、情况提醒、回应诉求等,又需要对舆论关注的痛点、疑点、关切点进行精准释疑,回应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撰写回复时,不妨行文通俗易懂、分析客观准确、内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庄重接地气些,以此填平信息鸿沟,让沟通更有效。

怎样润人心?除了传递权威声音,还得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心声。热点事件有时关乎民众切身利益,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要主动快速通报、引导;另一方面要突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回避热点难点痛点,协调督促问题及时解决。不仅说到人心坎上,还要做到人心坎上。

“官方回复”是篇“大文章”。回复及时与否、权威与否、真诚与否,决定了权威声音能否第一时间抵达人心。把该说的话说好,该办的事办好,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好的“官方回复”。(作者:张芝萌)

责任编辑:王亚楠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