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就“上”业,还要就“好”业!青岛高校毕业生“就业季”观察→|热点在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05-09 07:21:27

连日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三的崔英杰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外头忙活,“现在是春招的‘冲刺期’,得赶紧多‘面’几家单位,把工作定下来。”

眼下,像崔英杰一样忙着“找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今年,青岛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13.69万人。


(资料图)

今年以来,青岛市人社部门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300余场,全力推动岗位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一季度以来,青岛开展为期两个月的“2023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行动,密集布局线上线下招聘会300余场,全力推动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营造爱才、迎才的良好城市氛围,让青年人才在岛城更有归属感。同时,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打好“提前仗”,力争留住“家门口”的人才宝库。市人社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引进青年人才2.02万人,同比增长7.2%。

“冲刺”春招,毕业生们就业忙

4月14日上午9点,位于海尔路178号的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门外,早已大排长龙。30家市直国企参与、提供近200个岗位的“青岛市市直国企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会场前,队伍长度绵延数百米。

“国信、青啤都有我很心仪的岗位,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简历能不能被企业‘相中’。”招聘会场内,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宋韵流连在各个展位前,排队等待跟企业HR的“面对面”交流。

而在场外等候区,一身职业装打扮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生李子涵,一边拿手机查询着当天招聘企业的信息,一边“划重点”。“下午还约了一家企业的面试,时间紧迫,所以这次来之前我就做了些‘功课’,筛选了几家我适合的企业和岗位,一会儿进场直接就去找那几家目标企业。”

有人求职心切,有人相对从容。“我已经有一份民营企业的offer在手了,实习工资每月5000元,转正之后还能再涨点。”青岛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四毕业生王骁告诉记者,尽管有一份工作“打底”,但自己还是想“再看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王骁一样“骑驴看唱本”的情况不在少数。来自枣庄的数字媒体专业大四学生毕晓也已经在青岛拿到了一份新媒体公司的offer,但她还没决定“要不要去”,打算再转转招聘会看看情况。

宋韵告诉记者,年轻人就是要闯一闯、拼一把,不希望自己被“周围人认为好”裹挟,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充分释放自己年轻跳跃性思维的企业和岗位。

这种“不将就”的就业心理,也让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有降低趋势。青岛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张瀚表示,如果找不到称心的岗位,自己可能考虑“二战”考研,毕竟研究生毕业相对来说选择会更多一些。

而一部分非本地生源毕业生,还会将工作地点周边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和交通便利等条件,作为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重要考量因素。

聚合力,千方百计“就好业”

为了“就好业”,大学生们全力以赴,学校也在尽最大努力。4月14日,三辆满载170余名毕业生的“山东科技大学求职直通车”开到了青岛市直国企专场招聘会现场。

青岛大学则通过实施“书记院长访企拓岗行动”、开展“青鸟计划·技能提升季”系列活动、举办考研就业辅导讲座、搭建科学化就业信息平台等,在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岗位精准推介和就业指导帮扶等方面,全面助力2023届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则亲自上阵双选会,向企业推荐毕业生,还在现场组建了直播团队,通过直播带岗的形式,向不能到场的学生详细介绍企业情况、岗位信息等,为有求职意向的同学提供第一手信息。

一边是年轻人感觉找工作难,另一边不少企业也希望招到更多“合适”的人。“我们今年招20多人,目前还有七八个空岗。”在招聘会现场,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牟海平告诉记者。

“部分大学生对于薪资的要求还是有些偏高,我们公司招募的几个岗位,薪资待遇高的岗位简历投递数目是薪资待遇低岗位的两三倍,很多专业可能更适合相对工资较低的岗位,但求职者不希望岗位调剂。”一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降低心理预期,不少企业希望能招到更多综合素质强、有合作意识的新人。“作为科技服务产业,根据项目建设、经营发展的要求,整体上岗位设置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首先更关注求职者的技术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其次也更期待有实践工作经验、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田旭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技术岗位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尤其希望能招到一些综合能力强,善于组织管理、协调配合工作的新人。

面对更有个性、更强调自主意识的大学生群体,不少企业也在改变。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姚夫林表示,公司今年计划招募30多个类别300多个校招岗位,涵盖设计、研发、管理等领域。“大学生求职的个性化、目标性更强,我们作为民营企业更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薪酬结构、晋升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从而提高在招聘市场的竞争力。”姚夫林说。

提供岗位,更有诚意满满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情况一头牵着千家万户,一头牵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岛推出一系列校园招聘活动,力争让毕业生们“有岗可选”。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今年一季度,青岛累计组织3500家次单位参与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发布人才需求岗位8.4万个。

当然,要想把“人”留下来,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更要在为年轻人打造从容找工作的外部环境上下功夫,让毕业生更有归属感。

早在春节前夕,市人社部门通过青岛人才网、青岛人社微信公众号等向青岛生源大学生发放了《致青岛籍学子的一封信》,“‘青’有独钟的岛城,诚意满怀盼雁归,唯才是举的青岛,不负韶华不负卿。”最直接的告白倾诉着青岛的爱才之心。

而利用寒假青岛学子回家过年的黄金期,青岛启动了2023年“青雁归巢”青岛学子寒假行活动,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现场发布97家重点单位3800余个人才岗位和73家研究生实习基地、323家企业的1.3万个实习需求,为有意来青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对接需求。

此外,还密集开展“就选青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招才引智名校行”等专项服务活动94场;打造在校大学生“198大学生流动服务站”青岛总站;联动青岛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组织青岛研学活动等。

从政策助力到“真金白银”,从衣食住行到人文关怀,青岛以最大诚意向大学毕业生敞开怀抱,释放善意,为他们到陌生城市择业、安居提供助力。

工作“前置”,打好就业“提前仗”

“就业问题,远非招聘会所能解决。招聘会只是一个对接平台,其实是就业的‘最后一步’。大学期间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锻炼同样很重要。”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市场服务部部长华慧告诉记者,就业必须打好“提前仗”。

瞄准就业“前置”,青岛推出“就业见习万岗募集”活动,打造起“青岛市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习,通过岗位实操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通过这个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我研二的时候就在青岛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半年实习结束后,企业和我都很满意,现在已经跟对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正式员工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孟令彦告诉记者,寻找实习机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掌握当地实习岗位信息的有效渠道,但青岛的这个平台,不光信息全面,更有人社部门“把关”,让人更省心放心。据悉,目前平台提供了1488家用人单位的17381个岗位,截至目前,实习实训已经达到40397人次。

4月21日,“别样青岛·遇见你”大学生研学实践青游记活动在青岛蓝谷举行。来自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健康工程等专业的43名大学生及教师代表,先后走访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等涉海单位,深入了解青岛企事业岗位,对接产业引才需求。

位于海尔路178号的“人才会客厅”不定期组织企业家面对面沙龙,邀请企业、高校、大学生和人社部门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企业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困惑,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提前介入,让在校大学生深入青岛的城市和企业内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一系列引才聚才活动,覆盖高校专家、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近5万人次,为企业和人才搭建起融合互通、对接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每年有近半数的在青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在青岛求职就业。

“打好‘提前仗’,也要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让大学生们明确自己将来想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并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做哪些准备。”华慧介绍,目前青岛市第九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就”。(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任晓萌)

青岛日报2023年5月9日4版

责任编辑:孙源熙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