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织残疾群体“兜底保障网”,持续提高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和残疾人生活品质
【资料图】
青岛: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在动漫公司里,听障女孩爱佳用手中的画笔实现自力更生;如康家园里,日间托管的几位残疾人朋友得到悉心照料;冰雪赛场上,残奥冰球队挥汗如雨;公交车里,“美好无碍”主题充满暖意……
近年来,青岛密织残疾人保障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就业服务形式,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保民生,密织“兜底保障网”
“小康小康,洗手盆下降。”语音指令、台面自动升降,家庭智能无障碍改造让一直坐轮椅的崔强,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手拿盲杖,顺着盲道一路来到公交车站,盲人高维康拿出手机,通过读屏点开了“叨叨巴士”App,在上面熟练地找出一条公交线,手机随即语音告诉他公交车还有多长时间到达。“方便!有了这个App,我出门坐公交基本不用再寻求别人帮助。”高维康告诉记者。
“医”食住行,是残疾人生活的底层逻辑,满足他们的民生所需,是我市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基础链”。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助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推出《青岛市“十四五”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残疾人根据自身需求提出改造申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标准原则上按照户均不低于2500元;出台青岛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政策,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举措,打造“有爱无碍”城市建设品牌;在全省率先推行公交导盲“叨叨巴士”系统,覆盖全市227条公交线路、3651个公交站点,方便残疾人出行;创新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资金约2200万元,累计惠及残疾人家庭5300户,极大改善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
不仅如此,全市不断建立健全残疾风险综合防控体系,制定出台青岛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高标准完成省级残疾综合预防试验区创建,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三级防控体系。精准实施康复服务,累计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1860件,为残疾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6万人次,残疾儿童康复从0-15周岁扩展到18周岁以下,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1200余人,为499名重度聋儿实施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和康复救助。建成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75家,通过“机构安养、社区托管、居家照料”服务模式,托养残疾人5700余名,71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采用“平台+服务”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等一体化服务9000余人次。
促就业,“一个也不能掉队”
近年来,青岛把就业作为残疾人平等发展、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高密度制定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创业系列政策文件,在做好残疾人兜底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为就业最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政策性扶持措施。
此外,青岛还运用残疾人就业大数据,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通过动态化管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系统,为每一位有服务需求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利用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智力残疾人从事保洁、保绿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残疾人41.66万名,持证残疾人20.95万名,其中就业年龄段残疾人93454名,实现就业52999名,占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总数的56.7%,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实现就业率达到92%。
强竞技,“在欢呼声中创造历史”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残奥冰球队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就拿到了奖牌,获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国际冰球联盟也在官网上盛赞其“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创造了历史”。
这份荣耀背后是残奥冰球队员们的风雨无阻,更是青岛这座城市的不遗余力。2022年3月14日,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致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感谢信中写道:“2017年起,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青岛市残联主动担当作为,协调各方,圆满完成国家残奥冰球队组建、备战训练保障服务任务。所有这些,为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贡献。”
冰雪赛场之外,青岛不断为残疾人运动员创造更大更宽广的舞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凭借精彩表现赢得荣耀与掌声。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青岛残疾人运动员先后夺得全国大赛金牌100余枚,在残奥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上斩获世界冠军15个,持续保持在全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龙头”地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通讯员 迟文武)
青岛日报2023年4月27日2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