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海底噪声“迷雾”,畅通数据传输!青岛这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03-11 17:26:42


【资料图】

日前,青岛科技大学牵头的“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获中国电子学会鉴定通过,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应用在我国的浮标、潜标等海洋探测监测装备上,系统接收信噪比提升明显,对水声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准确率由90%提升至99%。部分成果应用于我国“奋斗者”号上,使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10909米时,实现高可靠水声通信。

据悉,水声通信技术主要为水下装备提供通信、定位、导航、遥控所需的无线信息传输服务,尤其在海啸预警等重要场合,一旦数据传输失败,将带来致命性灾难。因此,如何实现水下数据的高效可靠无线传输成为全球各国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我国水声通信技术起步晚,周边海域多为浅海,海域环境非常复杂,使得实现高效可靠水声通信面临三大公认难题:一是受近海因渔业、工业作业等影响,海洋噪声复杂性高,水声干扰信号多样,导致水声信号信噪比低,水声通信系统可靠性差。二是受海面海底反射、海流等影响,信道多途结构复杂,导致接收端信道估计和均衡复杂度高、精度低。三是受海水中内波、湍流以及收发方相对位置改变的影响,水声信道表现强时变性,水声通信效率低。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景景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单位,针对以上“卡脖子”难题,在三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实现了理论、方法、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协同发展创新,突破了面向复杂海洋环境的高效可靠水声通信亟需解决的高效水声噪声抑制和干扰抑制技术、稳健水声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和可靠水声调制方式智能识别技术,在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方向产出系列成果,并进行了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

此前,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召开了“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们经过质询、讨论与评议后认为,该项目涉及技术复杂,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于多家单位的海洋装备,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技术可应用于复杂海洋环境下水下探测、监测等需要稳定高可靠水声通信技术的领域,为海啸预警、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救援、海洋预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目前,项目成果已应用在浮标、潜标等海洋探测监测装备上,系统接收信噪比提升明显,对水声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准确率由90%提升至99%。部分成果应用于我国“奋斗者”号上,大幅提高了水声信号的接收信噪比,使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10909米时可实现高可靠水声通信。团队还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将成果应用于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水下数据实时传输。新技术同时用于海洋探测监测装备,有效提升水下装备间高效可靠水声通信能力,为海洋信息获取、海啸预警、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此外,成果应用于无人船/艇等装备,可大幅提升水下数据采集的高效可靠性,增强水下监测探测能力;应用于海洋牧场,可有效监测网箱养殖环境和鱼群状态,提高养殖的智能化水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逸群

(作者:王世锋)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