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 16:16:04
	
					 
				近日,由四川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日前在四川宜宾举行。本届大会聚集了1700余名国内外嘉宾出席,发布10余项动力电池产业重要智力成果,促成了超过千亿元合作达成,成功的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信号。
就在一个月前,CIBF2023(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也吸引了2500多家企业参展,相比之下,同等级的BATTERY JAPAN2022(日本电池展览会)只有340多家企业参展。细数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前十名榜单,其中更有六家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国产动力电池企业纷纷霸榜......
(相关资料图)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过去一段时间,技术、产能、利润良性互动构成的铁三角,成为推动动力电池行业继续前进的强劲动力。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因此位居世界前列。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预测,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4800GWh,这是一块将近5万亿元的大蛋糕,也足以容纳多个头部玩家共同存在,未来7年还有10倍的行业空间。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 (单位:GWh)  | ||||||
企业名称  | 2022年  | 2021年  | 装机量 同比增减  | 2022年 市场份额  | 2021年 市场份额  | |
1  | 宁德时代  | 191.6  | 99.5  | 92.50%  | 37.0%  | 33.0%  | 
2  | LG新能源  | 70.4  | 59.4  | 18.50%  | 13.6%  | 19.7%  | 
3  | 比亚迪  | 70.4  | 26.4  | 167.10%  | 13.59%  | 8.76%  | 
4  | 松下  | 38  | 36.3  | 4.60%  | 7.3%  | 12.0%  | 
5  | SK On  | 27.8  | 17.3  | 61.1%  | 5.4%  | 5.7%  | 
6  | 三星SDI  | 24.3  | 14.5  | 68.5%  | 4.7%  | 4.8%  | 
7  | 中创新航  | 20  | 8  | 151.60%  | 3.9%  | 2.7%  | 
8  | 国轩高科  | 14.1  | 6.7  | 112.20%  | 2.7%  | 2.2%  | 
9  | 欣旺达  | 9.2  | 2.06  | 346.60%  | 1.8%  | 0.7%  | 
10  | 孚能科技  | 7.4  | 2.4  | 215.10%  | 1.4%  | 0.8%  | 
其他  | 44.5  | 28.5  | 55.9%  | 8.6%  | 9.5%  | |
总计  | 517.9  | 301.5  | 71.80%  | 100%  | 100%  | |
此时,有另外一种声音出现了:“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了!”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545.9GWh,而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65.5GWh,累计装车量仅为294.6GWh,从总量看,中国的动力电池产能是过剩的,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一)决心与技术:领先的源头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的动力电池产业会实现“三步走”。第一步是达到现有锂电池能量密度极限,即350wh/kg;第二步是实现电池形态转变,从液态到半液态最后实现固态电池。第三步是到2035年,达到固态电池500wh/kg能量密度产业化。
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呢?
笔者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他们唯恐自己半辈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变得保守了。犹然记得福建一位品牌企业家说:“我不想扩张了,一年2000万够了!”
对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而言,进入动力电池行业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早在2012年,长城汽车内部便成立了动力电池项目组,开展动力电池电芯、模组、Pack、BMS等相关核心技术的预研工作。2016年12月,长城汽车动力电池组升级,公司正式成立动力锂电池相关的事业部。2018年2月独立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6月,蜂巢能源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51亿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蜂巢能源共计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979项,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公开发表专利,分别为第一、第一及第二。
当前动力电池企业技术进步分为两种,一是材料创新,比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二是工艺创新,如通过改变动力电池结构或形态来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其中领先者如蜂巢能源,其在业内率先推出叠片短刀产品已经更新到第二代,处于引领位置。
通过对比传统方壳电池,可以看到电池规格改变的潜力:1、结构简单,短刀电池配合壳体和多个电芯,实现简约的CTP方案,减少非必要零部件,简化装配工序;2、布置方便,短刀电池尺寸规格可调,在适应不同的电池包设计方面具有优势;3、高效成组,采用磷酸铁锂短刀电芯的龙鳞甲电池系统体积成组效率提升至76%。
另外,在技术研发领域,蜂巢能源在无钴电池、高速叠片、龙鳞甲电池等领域展现了出色的技术实力和性能优势。其在高速叠片技术上已经连续迭代了三代技术,使得叠片速度达到了每片0.125秒。这种技术优势将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能满足市场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系统的需求。
今年5月11日,工信部发布了第37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公告包括多款行业关注车型,通过公告可以发现,吉利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全球首发的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银河L7所搭载的正是来自蜂巢能源的短刀动力电池。
对于总市值4000亿元的长城汽车,我们要感叹的是魏建军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勇于“再创业”,他再次成功了,蜂巢能源在中国装机量位居第六,IPO对应估值为600亿元。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企业家们从来没有小富即安,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顶着外企高管的光环自立门户、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辞职下海,他们持续将利润转化为新产品,投资未来。如果非要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成功的内核是什么,笔者想应当这么总结:
市场以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回报奖励了曾经作为技术专家、且勇于为梦想疯狂的企业家们。
(二)产品和产能:过剩的预期
高歌猛进之后,市场关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产能过剩”的讨论也开始出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则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
供大于需,必然会损害企业利益,影响行业发展。但在这一显而易见的预期之下,我们却看到,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扩产的步伐并没有丝毫放缓。
据东亚前海证券的统计,仅2022年前10个月,宁德时代新增5个锂电池项目,其中包括在匈牙利的年产100GWh动力电池系统生产线;亿纬锂能新增5个锂电池项目,其中国内4个新增项目产能规划合计达110GWh/年;孚能科技相继新增4个锂电池项目,产能规划合计达75GWh/年;鹏辉能源新增2个锂电池项目,产能规划合计达 40GWh/年;国轩高科相继新增4个锂电池项目,产能规划合计达80GWh/年。
2022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年报中也充满了“扩产”两个字,用数字反应更加直观。2021年和2022年,各大动力电池企业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扩张速度如下:
2021年  | 2022年  | |
宁德时代  | 231.83%  | 54.80%  | 
比亚迪  | 比亚迪因为有汽车产能在内统计口径不一而剔除  | |
中创新航  | 港股数据口径不同  | |
国轩高科  | 48.20%  | 150.25%  | 
欣旺达  | 27.59%  | 117.66%  | 
孚能科技  | 21.54%  | -0.09%  | 
亿纬锂能  | 65.42%  | 148.93%  | 
蜂巢能源  | 158.69%  | 未上市尚未披露  | 
瑞浦兰钧  | 港股数据口径不同  | |
扩产最凶猛的是国轩高科高达150.25%,排名第二的则是欣旺达达到117.66%。为什么企业在疯狂扩产?答案有两个:一是降成本,二是建最先进的产能。
先说降成本,动力电池行业之所以可以脱离补贴而生存的关键还是成本降低了。2011年,主流动力电池的比能量仅在100wh/kg左右、系统成本为4元/wh,电池占到了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到2022年,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系统成本降到0.65元/wh。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为例,各派的拥趸者吵得不可开交。
从下表可知,国人虽然口口声声喊着高端化,骨子里还是追求降本增效。随着补贴力度降低,磷酸铁锂电池立马以高性价比杀了回来,夺回市场装机量第一。
2022年出口情况  | 出口销量%  | 出口销量(GWH)  | 销售量%  | 销售量(GWH)  | 
磷酸铁锂电池  | 30.69%  | 20.9  | 58.22%  | 271  | 
三元锂电池  | 68.87%  | 46.9  | 41.57%  | 193.5  | 
合计  | 99.56%  | 68.1  | 100%  | 465.5  | 
其次是最先进的产能。一百万匹马不等于一百万马力的道理浅显易懂,同样是1GW产能,10年前的产能到今天能卖出废铁价已经可以偷着乐了。
近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继红也对媒体表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存在结构性紧缺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低端产能,高端产能仍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之中。
以整个产业而言,动力电池行业开始进入工艺性创新的阶段,“性能硬一点点,投产快一点点,市场就能赢很多”。此前,欣旺达就释放出三个独立的消息,如果串联起来看,让人浮想联翩。
1、2022年,欣旺达抛出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产能扩产规划累计已达240GWh,拟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5月底,欣旺达宜昌动力电池工厂预计竣工并在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
2、2023年上海车展上,欣旺达推出的“闪电电池”方形款,可以实现10分钟充电20%-80%,圆柱闪充电池能量密度320Wh/kg。
3、欣旺达5月16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正在进行4680电池电芯及电池系统平台开发工作,并和国内外客户进行技术对接。目前4680电池整体研发和市场开拓进展工作顺利。
欣旺达具备了“先进产能、工艺创新、市场顺利”三大特点,会不会“每步快一点,市场赢很多”?我们无从判断。但我们相信就整个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像欣旺达这样有想法的企业,越多越好。
(三)方向与焦点:竞逐高端产能
“短期因素的扰动只是事物曲折前进的正常现象,随着竞争加剧产业会加速跨入重塑期,出清后的市场将会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今年3月24日,在宁德时代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市场关于产能过剩的讨论,宁德时代董事长、总经理曾毓群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曾毓群强调,新能源产业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从长周期维度看,行业有二十倍的市场空间。
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约3285.9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07.29亿元,同比增长92.9%,基本每股收益12.91亿元,同比增长87.87%,仍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但这“二十倍市场空间”是否能全部被宁德时代纳入囊中?
实际上,巨大的市场空间与高端产能的缺口,一家独大的情景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给予了除宁德时代外的动力电池企业更多向上突围的机会。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破解短期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
韩国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预测,到2023年,欧洲电动车电池需求量将达406GWh,预计供应量为335GWh,缺口近四分之一。在美国,相关法案要求,车辆所搭载电池包比例需要逐年提升,2024年为50%,2024-2025年达60%,2029年则要达到100%。另有数据显示,到2028年,欧洲和北美地区动力电池供应缺口分别为378GWh和284GWh。
如此大的缺口,已大于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全部产能。实际上,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口就十分可观,1-12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68.1GWh。
“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呈现高速发展状态,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汽车企业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都非常重视。欧美政府出台的刺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力度甚至远超中国此前几年的力度。”瑞浦兰钧营销副总裁张小聪就这样描述海外新能源市场的广阔空间。
目前,在汽车领域,瑞浦兰钧的动力电池客户群体已经覆盖了上通五菱、上汽乘用车、吉利商用车、东风乘用车、东风日产、一汽奔腾、零跑、合众、合创、威睿等多家国内车企。另外,Stellantis、smart等海外车企也加入与瑞浦兰钧合作的队列。
被业内称作“高端车企收割机”的欣旺达,近年来也在海外斩获颇丰。相继获得雷诺、日产、易捷特、沃尔沃等多家定点认证。其中,雷诺在华合资公司易捷特生产的纯电动车——Dacia Spring就采用欣旺达动力电池,该车型已多次成为欧洲新能源销量TOP10车型,上市8个月时间内获得了超过40000个订单。
近期,欣旺达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全球业务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研发投入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化竞争力。按照目前公司与海外车企的合作进度,后续公司在欧洲建厂已是顺理成章。
在国内外多点开花的情况下,再让我们扪心自问一句,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够用吗?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
这一基本涵盖了未来所有的产业方向的政策,无不在指向高端动力电池。
在刚刚过去的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动力电池百花齐放。新型电池创新有进展,但是商业化程度还是较低,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就直接说明自己是航空级电池,隐含含义就是“贵”。而更多的是工艺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空间极致利用;2、电池间隔断减少链式反应自然概率;3、电解液等新材料应。中国看似充足的动力电池产能中,高端电池的比例还远远不到10%。
技术  | 企业  | 产品特点  | 产品阶段  | 产能  | 
钠电池  | 宁德时代  | 200Wh/kg  | 奇瑞新能源  | 13.5GWH  | 
凝聚态电池  | 宁德时代  | 500Wh/kg  | 成本较高  | 预计量产  | 
闪充电池  | 欣旺达  | 280-350wh/kg  | 已与客户展开合作  | 已经量产  | 
龙鳞甲电池  | 蜂巢能源  | 安全性能高  | 首发  | 2023年实现量产  | 
4695大圆柱电池  | 亿纬锂能  | 350Wh/kg  | 国内较为领先  | 2024年60GWH  | 
问顶电池  | 瑞浦兰钧  | 450wh/L  | 158Ah量产落地  | |
顶流圆柱电池  | 中创新航  | 300Wh/kg  | 未披露  | 
回顾历史,当下的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我们已经建立起“技术、产品、产能、商业模式”联动循环的模式,总量看起来够了,但是高端优质的产能依旧不足。
一众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没有因为市场的扰动声音选择“躺平”,反而在产品创新、产能布局等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竞争格局。对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公司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守住领先的市场份额;而对于二线电池公司来讲,通过技术创新冲击头部企业的机会窗口仍在。
总的来看,动力电池高端产能的供给并不充分,曾毓群强调的二十倍的新能源市场空间中,一定会有新的玩家挤进第一梯队。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电脑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