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片网红打卡点和名人故居环绕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是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很难想象,这个书香飘逸的清雅之地,百余年前竟然是金戈铁马的兵营。校园里的四栋保留完好的德式建筑群,有着鲜明的新古典主义气质,这就是俾斯麦兵营。
历时七年建成
俾斯麦兵营的名字来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除了这个兵营,青岛还有俾斯麦炮台,也就是今天的青岛山炮台,以及俾斯麦路,即为当下的江苏路。
(资料图)
俾斯麦兵营于1903年开建,是德军在原清代章高元部兵营基础上扩建的兵营。这是一个敞开性的新哥特式建筑群落,建筑面积5865平方米。四座营房建筑的平面分别呈H型,共同围成练兵场。此建筑是德军在青岛修建的第一座兵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兵营,是胶澳司令部驻地。
“俾斯麦兵营的建设历时7年,耗资约75万马克。兵营除了四座大型的营房,还设有士兵活动中心(礼堂)、军官公寓、士官公寓、枪炮修理厂、马厩等附属建筑。由胶澳督署建筑管理局设计,马尔克斯监理,承包商广包负责施工的I、II号营房。”青岛文史学者王栋介绍说,俾斯麦兵营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
建筑群奢华的南立面采用了新哥特式的装饰,优美的拱券,大块花岗石砌筑的墙壁,明亮、通畅的外廊饰以小型的罗马柱,凸字形的山墙中心为德意志帝国的鹰徽浮雕,这些装饰让两座部队营房更像是欧洲沿海的度假旅馆。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营房的设计采用了新的卫生标准,除了宿舍配有与厕所分开的盥洗间,甚至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抽水马桶。建筑还有地下室和阁楼,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户很大,多为拱形。山墙上有“矛”和“盾”的标志。
“然而,造型豪华的装饰必然导致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出于经济上的原因,1906年,从为安置自胶州撤回的第五连而建的III号营房开始,无实用价值的装饰就逐渐开始被放弃,只有承载着传统的明廊还被保留着。”王栋说,到了最后完工于1909年的IV号营房,建筑的形体就更为简化,明廊彻底消失了,装饰性元素也更少,呈现出了向实用主义转化的趋势。
俾斯麦兵营旧址。王雷 摄
“百年间的文艺地标”
1914年德军战败投降后,俾斯麦兵营为日军占用,更名为万年兵营。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为中国陆军第5师第40旅驻地。
“1924年,在青岛富商刘子山等人的提议和捐资下,时任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劝说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迁出了此时占据兵营的北洋陆军第五师,并随后成立了私立青岛大学,高兼任校长,蔡元培、黄炎培等任董事。学校初设商工两科,学制为四年。”王栋说,从那时起,这座兵营开始了成为高等学府的历史,并成为这座城市百年间的文艺地标。可以想象,多年前,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老舍、洪深、童第周、曾呈奎等文化名人身着马褂,穿梭于俾斯麦兵营改成的课堂、校舍。从此,这里作为兵营的冷血与残酷彻底终结。
1929年北洋政府倒台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1930年9月,当时的教育部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和济南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国立青岛大学,著名学者杨振声先生任校长。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接任校长。
“此后,国立山东大学逐步成为国内知名高等学府。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1月,国立山东大学奉命内迁,并于1938年停办。校园再度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兵营。”王栋介绍,今天,沿大学路所能看到的那道混凝土围墙还是当年日军侵占时所留下的印迹。日本战败投降后,国立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恢复,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15个系。但此时的校园已被美国海军占用。是年,在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斡旋下,美军才在一片抗议声中,将校舍交还。
1950年,国立山东大学改为山东大学。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许多科系被分离,在济南、武汉、南京等城市组建新的大学。1958年10月,山东大学奉命迁往济南,仅有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前两者随后组成了山东海洋学院,即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臧婷
(作者: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