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晴 -7℃/10℃
山东第十批援藏教育人才团队中另外一名来自青岛的女教师,是莱西二中的语文教师左朝霞。从教21年来,寒来暑往,她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自己也不断成长。对于支教,她的内心一直是充满向往的。“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一段支教经历,教育生涯就是不完整的。但我从来没想过会到西藏来支教。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这是一个条件特别艰苦的地方。”左朝霞说,她是两个娃的妈妈,老大上初一,老二上幼儿园大班,援藏一走三年,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缺失。可是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风雨无悔。
带着对家里无限的牵挂,带着对孩子无限的不舍,左老师和教育人才团队一起到达了西藏。刚下飞机不一会儿,高原反应就来了:走路好像踩在棉花上,软绵绵的,找不到一个支撑点,好像随时能摔倒;肚子胀胀的,也不知道吃饱饭了没有;晚上睡觉,头晕沉沉的,老做梦,也不知道睡着了没有……各种不适应一齐涌了上来,这对平时急性子的她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身体的不适应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但是在精神上,每天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听孩子们的声音,看到家里的情况,心里干着急却摸不着他们的感觉让人很难受。身为一个妈妈,这是一种多么痛的煎熬啊!
入藏第二天,西藏突发新冠疫情,老师们还没来得及看看日喀则的市容市貌,就开始在宿舍隔离。学校还没开学,老师们每天就在宿舍这一方小天地里静默。好在,学校领导很快就给老师们安排了任务,找了近三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有事情做,感觉时间就没有那么难熬了。老师们研究高考题,一起线上教研,虽然不能在办公室与同事们面对面探讨交流,但在线上他们依然讨论得热火朝天。网课对援藏老师们来说,也是个大考验。刚去的老师们对这里的教学情况所知不多,而且线上教学缺失的是与学生的互动。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怎样让学生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而学会老师教的知识,这些都是老师们面临的困境。于是,大家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左朝霞为了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在上课刚开始,就给学生播放名家朗诵诗歌的音频,创设上课前的情景;每节课给学生读一篇美文,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上尽量多与学生互动,多鼓励他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作业,认真批改,针对他们的作业写评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之,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热爱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每节课,她总是事前认真准备,上课热情饱满,课后积极整改,真正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把温暖传递给孩子们,用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们。
除了备好课、上好课,作为语文老师的左朝霞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写文章投稿。有记录自己入藏心得的,有歌颂疫情中的英雄的,有描写西藏风景的,当然还有思乡的……其中,诗歌《西藏,好样的》《致敬抗疫英雄》和散文《西藏,我来了》都在山东援藏公众号上发表过。经过青岛援藏组推荐,《西藏,好样的》还被日喀则文联公众号采用。“援藏已过去半年时间,我们第一次离家4000多公里,第一次在海拔3800多米的地方,第一次到如此陌生的城市就遭遇疫情,我们见证了西藏走过的风雨,经历了人生难得的经历,收获了人生难得的友谊,当然也付出了人生中难得的艰辛,好在,风雨过后见彩虹,柳暗花明又一村。”左老师说,援藏对身心确实是一种考验。特别是对女教师们来说,她们不但是老师,也是妈妈,但既然到了西藏,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场仗不但要打,而且要打得漂亮,否则怎会对得起自己三年的付出?
左老师一直相信,三年的时光,她与同事们一起将所学贡献给这片土地,将爱心留给这片土地,一定会浇灌出最绚丽的花朵,为自己三年的援藏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答卷。(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青岛援藏干部 王建亮)
责任编辑:臧婷
(作者: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