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元宵节过后,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迎来“开门红”:纤维垂挂吊索全国产化项目通过航天科技集团认证,这标志着纤维垂挂吊索从原材料到成品实现国内自主化生产,每年可为航天工程节约上亿元资金。
垂挂吊索,被称为连接降落伞与返回舱的“脐带”,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持4公斤的纤维缆绳,海丽雅集团董事长张旭明告诉记者,小缆绳发挥大作用。如果使用重量高达上百公斤的钢缆,每公斤要耗资上百万,且每降低一斤重量,就能克服重大技术难题、节约大量成本。这根不足10斤的缆绳,代替了五十公斤的钢缆,强度达到神州飞船垂挂吊索的4倍,不仅节约了航天成本,也顺利实现返回舱的垂挂转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纤维垂挂吊索攻关高端装备国产化的难点在于原材料的选择。“我们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经过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实验,成功研发出纤维复合缆,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海丽雅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东说。
该吊索所使用的原材料纤维复合缆具有截面稳定性和轴向刚度以及优良的防扭转、耐紫外线、耐磨等特性,返回舱与降落伞连接处强度比钢缆更强,并且像钢缆一样在受力时圆整度不变,可适应不同的复杂作业环境。“纤维垂挂吊索国产化摆脱了吊索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困境,对航天工程具有战略意义。”张旭明说。
拥有专利1600余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5项、山东省地方标准3项,中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产品广泛应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为青岛为数不多的百年企业,海丽雅集团在专业特种绳缆以及相关装备研发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创造出中国绳缆界四个第一,即绳缆表皮与内芯移滑度为零的“中国精度”,在零下196℃到600℃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的“中国温度”,强度是同直径钢缆2—5倍的“中国强度”,深入海下10000米的“中国深度”。近年来,海丽雅集团相继为“雪龙”号、“科学”号、国家战略先导海洋科学项目、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返回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定向研发特种绳缆,成功破解深海潜标观测数据有线实时传输世界难题。
“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重点攻关深海科考、空天、军工等领域技术壁垒,提升中国特种绳缆及装备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张旭明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英歌 文/图)
责任编辑:孙源熙
(作者:马英歌)